Monday, June 20, 2005

只救了几棵树

又是一个特优生哭诉无象牙塔门槛而入,无奖学金而取的季节!。

纳罕的是,此现象已成年年惯例,好似执政党忙碌展现政治魄力的嘉年华。人民不禁要问,為何当局(公共服务局、大学录取部等)没吸取教训,让这异象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发生?这事情显示当局已病入膏盲,一场手术在所难免。

大家都在质问遴选标准何在。为何众多在荣誉榜有名的特优生竟然“出乎意料”落选?到底学术成绩是否是唯一的标准?抑或课外活动、面试表现及家庭背景等也占一定的取舍比重?如是,当局应展示完整的遴选标准,清楚表明各因素所占比分,透明化作业,方能令人信服,得者有荣焉,失者亦心服。究到底,学术成绩应予以优先考虑,再而课外活动等其他因素。我们体恤政府关注乡下孩子等的教育福利,但除了在遴选标准上让乡下孩子占优势,其实政府还有其它措施可做,如:提升乡区学校设施、颁予补习券、建设图书馆、经援乡下父母等,不必样样都靠设立固打拐杖。这对考取佳绩却连预科班都望门兴叹的孩子不公平。要知道城市穷人也不少,情况往往不比乡区穷人好多少。政府哪可取乡下孩子,舍城市孩子,这不是对他们太残忍吗?

一年一度的媒体喧哗及政党事后补锅式的上诉,只治标不治本,甚而只救了几棵树,还有一遍被烧的森林。惟有制度化改善当局的行政作业,方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。

另外,16A1加1A2考生与10A1考生孰优孰劣?这着实值得我们探讨。由于考科数量不一,我们着实不能比较。或许各科选人应着重科系学术需求,优先考虑重要科目的成绩。

另外,特优生泛滥现象也间接导致奖学金等利益资源僧多粥少。按一般经济市场考量,量的增加必导致质的下降。特优生的增加并非一定是好事,他人会质疑特优生是真的名副其实,抑或拜特意降低学术水准而赐。这不但使不特优的“特优”生滥竽充数,也令真正的特优生失去价值。严化学术成绩颁予,可保持特优价值,也助于奖学金、热门科系等筛选,一石二鸟。

值得注重的是,一旦公认的遴选标准设立后,大家应服膺游戏规则,不得事后因利益损失而反悔,好似某青年党因发现利益受损而要求检讨大学绩效制,着实不屑仿效。这是哪门子的“体育精神”!

不吐不快: 只救了几棵树 南洋言论
2005/06/20 11:34:24

Labels: ,


View My Stats
Google